成航先森 成航先森

成都航院计算机系一个学生的个人博客

 

轻松时刻

最新文章

轻松时刻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学杂谈 » 轻松时刻 » 【琅琊榜】影视/小说深层次推理评论:看完了但看懂了吗?

【琅琊榜】影视/小说深层次推理评论:看完了但看懂了吗?

编辑:狂族晨曦 来源:轻松时刻 日期:2015-10-19 阅读: 2,272 次 抢个沙发 百度已收录

54集根据小说改编的琅琊榜终于完美收官,有人只看过电视剧,也有很多人小说、电视剧都看了。情节是完了,内容虽然是架空历史的,但是没想到网友们还能分析出这么多东西,不愧是烧脑的故事。

以下内容转自贴吧一个叫烈沉风的,觉得分析得很不错。各位同学也结合起来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吧。

一、梁帝的心结 

梁帝的皇位怎么来的?书中给了答案——政变夺位。“在梁帝的一生中,他曾经经历过两次这种规模的叛乱,前一次他是进攻者,而这一次他成为了别人的目标。两次的胜者都是他,第一次他赢得了皇位,第二次却连他自己也说不清自己赢了什么。” 

不过,梁帝也并不好过,因为他虽然赢得了皇位,输掉的确实他的本心和情义。对于夺了老爹皇位的梁帝来说,这一段经历让他真真正正的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这个看似无尚尊崇的皇位实际上是无比脆弱的,稍有不慎就会失去。此外,恐怕梁帝的心里也更坚信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什么亲情孝道,在这个至尊之位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一个夺了自己亲爹皇位的人当然不可能会去认为他的儿子们将来一定不会去夺他的皇位。而如果连有生养之恩的儿子都能来夺自己的皇位,那些大臣又为什么不会呢? 

于是,这个心结在梁帝心里慢慢的深入,而梁帝本人也就变的越来越凉薄多疑,寡情昏庸。而这也就是将来"赤焰逆案“的根源。对于梁帝这么一个皇帝,甚至是对于任何一个帝王,恐怕都不会允许自己身边有强大到自己无法掌控的力量吧。同样的,梁帝从自己的身上还明白了一点,那就是人心是最不可控的东西,所以他也不会把心宽到把希望仅仅建立在臣子”不想反“的基础上。因为谁知道原本不想反的人哪天是不是忽然就想反了呢,他当初不就是如此吗。”祁王当时是不是真地反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旦想反地话,随时都可以反!“其实,梁帝因为这个原因处置祁王并不奇怪,帝王大体都会如此。不过现在说这些还太早,因为对于梁帝而言,祁王的危机还是以后的事情,而在祁王之前梁帝还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危机。

二、梁帝的第一次危机 

梁帝能上位,两个人是功不可没的。文有言阙,武有林燮。”‘为什么?’言阙咬紧了牙根,‘就因为那个人是皇帝。是我们当初拼死相保,助他登上皇位的皇帝。当我们从小一起读书,一起练武习文,一起共平大梁危局时,大家还算是朋友,可是一旦他成为皇帝,世上就只有君臣二字了。’”这两个人可不得了,言阙纵横捭阖,家族势力更是遍布朝野。而林燮更是大梁战神,不仅勇冠三军而且用兵奇绝人所不能敌。 

有了林言二人的扶持,梁帝顺利登上了皇位。但是,就在梁帝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可怕的事情来了,起码对于梁帝而言这件事足够他睡不着觉了——那就是言阙和林燮的妹妹林乐瑶要在一起了。这可了不得,梁帝是不是也喜欢林乐瑶还在其次,关键在于随着他们两人的结合,林言两个家族也会慢慢的结合。林言两家究竟多强大,我想梁帝比谁都清楚。他们一文一武,一军一政,一个是手握重兵的大梁战神家族,一个是掌控朝堂的大梁帝师家族。如果这两股势力要是结合在一起,拧成一股绳,那还有皇帝什么事儿吗? 

我们说了。梁帝的心结标明了他的底线。他决不允许有自己无法掌控的力量出现在自己周围,也绝对不会把自己皇位的稳固仅仅寄托于臣子的忠心。而林言两家的结合恰恰触碰到了梁帝的底线。所以,梁帝绝对不会允许他们两人的婚姻。因为对梁帝而言,臣子想不想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臣子就是想反也反不了!那样梁帝才会绝对安全。 

于是,梁帝出手了,而且说实话,这一招很漂亮!

三、梁帝的第一次出招 

梁帝的这招很简单,但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而且十分的有效,而且构成一盘很大的棋。“登基第二年,他就夺走了乐瑶,虽然明知我们已心心相许,他下手还是毫不迟疑。林大哥劝我忍,我似乎也只能忍”。对,这招很简单,就是来个棒打鸳鸯加第三者插足,直接抢了林乐瑶册立为妃。 

梁帝为什么这么做,言阙被情所迷一直看不明白,但起码林燮是明白一些的,所以他劝言阙忍。不过但估计以林燮的政治敏感度(林燮的政治敏感度很低,这个后面会说)估计也只明白梁帝的第一层意思而已,他还没看到梁帝真正的格局。 

强纳林乐瑶,不仅仅是为了拆散林言两家的联姻以及建立在联姻基础上的政治结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招可以慢慢让林言两家逐渐的对立起来,从而永远绝了林言两家联合的可能并使得他们只能依附于梁帝。因为你别忘了,皇后是姓言的! 

皇后姓言,宠妃姓林。如果林乐瑶产下了长子的话,那么一个有强大军方外戚支持且母妃为宠妃的庶长子绝对是可以与皇后的嫡子一争高下的。就这样以皇位为诱饵,以庶长子和嫡子的皇位之争为手段,梁帝构想着将林言两家一下子从将要结合的统一的政治力量转变为了支持不同皇子的对立的政治力量。且只要梁帝不死皇位归属不定他们就会永永远远的对立下去。 

而更重要的是,不论林言两家为了皇位怎么斗,皇帝都会是他们必须争取的力量。只有梁帝不去过早的表态从而让一方彻底绝望再而破釜沉舟,那么梁帝就可以在坐山观虎斗的同时游刃有余的掌握这两方力量。 

好棋呀!一个林乐瑶的不同归属就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好棋! 

所有的危机通过一个林乐瑶就统统转变成了机遇,这笔买卖怎么算怎么合适。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梁帝还是算漏了最最重要的一点,最终使得一招棋错,满盘皆输!


四、梁帝的失策 

梁帝的算盘打的很好。以皇位为诱饵,让林言两家由结盟变成对立,从而使得两大世家的政治力量彻底被自己掌控。然而,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梁帝千算万算,还是算漏了一样东西,从而使得一招棋错,满盘皆输。那么梁帝到底算漏了什么呢? 

“你可以不相信情义,但最好不要蔑视情义,否则,你终将被情义所败。”言阙这句话说的真好。我想除了夏江,梁帝也是一个被情义所败的人。因为梁帝这局棋中,唯一的一个错漏就是他低估了情义的力量。在梁帝以自己为借鉴所产生的认知里,在皇位的诱惑面前没有什么情义是不能被牺牲的。他如此,他也自然的认为每个人都如此。可言阙,却不是这样的人,他对林乐瑶的爱,绝对是任何的功名利禄都无法战胜的,这个男人为了给乐瑶报仇能收敛本性隐忍十年,能毫不犹豫的牺牲掉整个家族,为了区区一个皇位,他又怎么会与乐瑶为敌。可惜呀,梁帝是永远也理解不了的。 

“‘靖王自幼便跟在祁王身边,为人处事、治国方略等都承袭自祁王,这一点我对他还是有信心的。不过他的性情不太像他哥哥,多了些坚毅执拗,少了点潇洒意味。你年纪小,只怕记不清祁王了……景禹……非常象他的母亲……’”十多年过去了,当言阙回忆起景禹时都是那样的充满温情,可想当年言侯对待这个孩子的态度会怎样。梁帝指望通过这个孩子让言阙认识到言氏家族的危机,指望让言阙认为整个孩子会阻拦言家的孩子登上皇位从而憎恨这个孩子并且更进一步的与林家对立。可惜呀,在言阙眼里,这个孩子却承载了他对林乐瑶的全部情感。而这份情感绝对不会被任何利益所战胜,也绝对不会被任何威胁所屈服。 

于是梁帝惊讶的发现,他不仅没有通过这个孩子离间了林言两家,反而让林言两家的势力在这个孩子身上得到了统一。不过梁帝还是值得庆幸的,因为这个孩子虽然承载者言阙的情感,留着林家的血,但归根结底这还是他的孩子。而这个孩子的存在起码暂时的会把林言两家的势力统一到他的皇权下,因为孩子毕竟还小,还需要依附他这个爹爹。 

这里多少一句,可能有人觉得梁帝失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言皇后的不孕。怎么说呢,或许这是一个因素,但是绝对不是主因。因为言家肯定是个不缺女人的家族,挑一个庶女或旁系册立为妃然后再来个杀母夺子再过到言皇后名下也不是不可以。没有嫡子,半个嫡子也不是不能就和,毕竟比没有强。所以,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言家的孩子,而是在于不论有多少个言家的孩子也挑不起言阙那个重情重义的心。

这里多说一句,这部小说(电视剧)让我最喜欢最感动的地方就在这里。我觉得这部小说最精彩最动人心弦的并不是那些权谋智斗,而是他让人看到这个世界上真真正正的存在着那些能永远不变质的情感。小说的主角或用他们的铮铮傲骨或用他们的坚强守护告诉着我们,这世上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能被利益战胜,都能被威胁打倒,都能被时空消磨。真情,总是在一些人心中的。

 

五、林氏一族的危机 

景禹的出生,虽然最终还是让林言两家的势力统一到了一起,但起码暂时缓解了梁帝对于林言两家的猜忌。也让梁帝与林言两家的关系趋于缓和。于是一时间父慈子孝,君臣同心,倒也算还好。可是随着景禹的成长,随着他越来越优秀,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强大,那些暂时被缓和下去的矛盾就逐渐的慢慢显现了出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留着一半林家血液的皇长子给林家带来了无限荣耀,但也给林家带来了潜在的危机。 

抛开皇帝先不谈,我们先来看看其他人。 

1.言皇后。“言阙坦然道,‘虽然她一身罪孽,但终究是我妹妹,我也不想让她粉身碎骨……苏先生就是因为她病的奇怪,所以才查到我的吗?’”言皇后不是什么良善之人,这个是肯定的。其实想想也能明白,一个无子无宠的皇后,一个育有长子母家强大的宠妃,要说皇后心里不吃味不嫉妒那是不可能的。在皇后眼里,林乐瑶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彰显着自己的失败。而让言皇后最受不了的还有一个应该就是言阙的态度了,自己的母家原本应该是自己最大的依仗,现在居然连他们都站在了林乐瑶这边。在言皇后眼里,估计林乐瑶就是一个夺走了自己的一切的人,所以言皇后对林乐瑶估计不单单仅仅是嫉妒,忌惮就行的,估计早已经变成赤裸裸的愤恨了。其实看 《甄嬛传》 也能借鉴一二, 华妃 还没孩子,仅仅是仗着有一个大将军的哥哥就能让皇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了,更别说林乐瑶这里还有一个一呼百应的皇长子。而且还是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的皇长子。将来他继承皇位,自己岂不是一辈子都要看着林乐瑶的脸色生活!也许林乐瑶不像年世兰那样嚣张跋扈,不过从现有的侧面描写来看,林乐瑶起码是个率真无忌,张扬洒脱不拘泥的人。这样的人有些事肯定不会去想这么多,而 后宫 又是个原本就会无事生非的地方。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更别提是一群共享一个男人,共分一份利益的女人。所以即便不是真的嚣张跋扈,可能皇后也会觉得她嚣张。 

2.谢玉。谢玉这个人有一个典型的特点,那就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贪心,黑心,狠心,但却没有诚心,慈心和忠心。“父亲当时确是信不过你,不过后来他也曾说过,若论识人之明,他比不上祁王,祁王能通过一场演武就在万千将士中独独挑出一个并不是优胜者的你来,这份眼力他就做不到……”,”被他这一提,蒙挚立即想到了另外的事,不由牙根咬紧,恨恨道:‘那也不尽然。现在朝中不就有一个赤焰旧部荣宠至极,全身都罩着‘朝廷柱石’的光环么?’”。哎……事情就是坏在这里的。这样一个人偏偏是祁王的部下,而祁王偏偏又以会看人见长。可想而知,谢玉在军中是个什么样子。应该说只要有祁王在,只要祁王还掌管军权,那么谢玉估计就永远没有出头的可能了。可这个人偏偏就是谢玉,一个为了利益可以不顾一切的人。于是,你是皇子也好,贤王也罢,只要你挡了我谢玉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那就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3.夏江。这个书中说的很清楚了,就不赘述了。多说一句的是,悬镜司是一个很讲究师徒传承的地方,而对于十分看重传承和延续的古人,如果基业在自己手里断了香火,那会被看成是千古罪人的。就是死了都会被人看不起。而很明显,夏江是一个很骄傲的人,这样的人绝对不会让自己成为师门的千古罪人。所以除了唯恐失去权利和宠信以为,这也是夏江的一个心结。由此可见,景禹到底还是年轻,不懂得政治。想要彻底取缔一个部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先增加一个部门,这样才能慢慢的分化架空,最后一举取缔。比如唐朝,想要增加君权限制相权,那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独相变成群相,让他们相互斗争相互削弱,然后各个击破。这一点他老爹做的就比他好很多,想要打压一个皇子就要先再扶持起一个皇子,否则太过猛烈的打压势必会产生巨大的反扑。从而伤敌一千了也要自损八百。 

4.越贵妃。“在世的其他的皇子中,三殿下残疾,五殿下胆小如鼠,九殿下太小……我说过,您的条件的确不好,但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一直以皇兄自居的太子(景宣)八成是二皇子(这个数倒是很他的性格很相符)。立嫡立长,现在没有嫡了,如果也没有了长的话,那么……你懂的。从越贵妃设计郡主的那件事来看,这个女人够敢想也够敢干、所以景禹是她必须除去的人。 

当然,只有这些人还不够,还有一个最关键最重要的人,而这个人就是梁帝!

六、子不知父 父不知子 

皇后贵妃也好,夏江谢玉也罢,真正重要且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梁帝本人,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对父子吧。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作者在书中一直尝试着给我们透露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皇子的性格更多的是由他们母亲的性格决定的,而不是他们的父亲。其实这也正常,忙着掌控朝局算计人心的梁帝估计不会有太多的 时间 给他的儿子们言传身教。而相对的,母亲的言行举止就对皇子们性格的形成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书中惠妃胆小庸懦,那么他的儿子萧景庭也恰恰是个老实憨厚的性格;越贵妃贪婪自大,太子不也正好是个二呼呼的性子吗。所以,在看萧景禹之前我们还是先看看他的母亲,舅舅等人的性格吧。 

先说说林燮,典型的军人性格,率真耿直,急公好义。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政治智商很低。林燮是个什么处境,一方面他手握重兵,另一方面他军功赫赫又有从龙之功,再一方面他是皇长子的舅舅。简单些说就是权臣,外戚,且有足以震主的高功。这三样因素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别说是梁帝这样一个薄情多疑的皇帝,就是那些盛名仁君都是会忌惮的。林燮但凡有点脑子,都应该赶紧交出兵权,然后天天提笼架鸟,寻花问柳,不问朝政。可这位大哥到好,不仅继续统领着大梁的第一王牌军赤焰军,还和言家较好,还和皇长子异乎寻常的亲近。“在行刑的现场,身为当事人的聂真并没有说一个字来求情,因为他知道, 林殊 挨打的原因,不是因为挑衅聂真,而是因为当他挑衅聂真时,祁王殿下就站在聂真的身边。”大梁的王牌军队,视一个皇子为主君,亲,老皇帝还没死呢!将领结交文臣是大忌,想想岳飞;将领参与夺嫡是大忌,想想 周亚夫 ;将领轻视皇帝是大忌,想想 年羹尧 。这三样有一样都容易不得善终,林燮一下子把三都占全了,这还得了!

所以说林燮这人坦荡率性,头脑简单,而他的妹妹估计也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性格。这一点书中虽然没有实打实的描写,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一下。言阙和林燮十分的较好,言阙又爱林乐瑶爱的如痴如醉。那么林乐瑶和他哥哥的性子就不会差太多,因为怎么看言阙都不像一个精神分裂的人。从书中零零碎碎的描写上看,林乐瑶应该是个善良大度,潇洒随性的人。 

此外,还有一个人应该说一说,就是黎崇老先生。”这位学博天下的一代宗师,受召入朝教习诸皇子时,亦不忘设教坛于宫墙之外。在他座前受教之人富贵寒素,兼而有之,并无差别,一时名重无两。“,”‘恩师当日获罪,只为直言不平,反被衷肠所累。他明知有逆龙颜,仍言所欲言,百折而不悔,此方是治学大家的风骨。故而晚辈认为,所谓世事万物,无处不道。隐于山林为道,彰于庙堂亦为道,只要其心至纯,不作违心之论,不发妄悖之言,又何必执念于立身何处?’“通过这些很容易可以推断出来一些结论,黎老先生应该就是景禹的老师,而他最后因为对于赤焰案的直言最终获罪离京。 

一个品行高洁的师父,一个潇洒随性的母亲,一个耿直忠诚的舅舅,一个不管真也好假也好起码很宠他的爹,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起码不会一肚子弯弯绕绕性格阴暗吧,势必是一个潇洒张扬、阳光灿烂,傲骨铮铮的男儿。 

这样的人,他永远不会明白梁帝心里的阴暗冷酷,他也永远不会明白梁帝的忌讳。他只会真诚光明的直言自己对朝政的看法,只会旗帜鲜明的去坚持自己心中的正义。可能他根本就不懂得人心的可怕,不懂得猜忌的可怕,不懂得小人的可怕。他是一个一直生活在阳光中的人,黑暗离他太远了,所以他不懂得黑暗为何物,于是他只能一步步的陷入黑暗而不自知。

那么梁帝对景禹的态度如何呢?肯定的一点是梁帝应该还是很喜欢景禹的,毕竟谁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儿子自己不喜欢呢。但这份喜欢有一个前提,就是以不威胁到自己的利益为前提。可坏事儿的一点是梁帝的猜忌心太重了,他总能把别人的一些正常的行为想成是威胁他的利益,这就麻烦了。比如,纪王只是粗略的说了一下看见夏冬在登甲巷转移卫铮,梁帝瞬间就脑补出了夏江利用卫铮构陷靖王的全部阴谋。由此可见梁帝似乎对各种阴谋很敏感,只不过这种敏感过了些,有些过敏了。比如景禹提议裁撤悬镜司,梁帝立刻勃然大怒,为什么?悬镜司只忠于君王,是君王手中十分重要的一支力量。而一个皇子提议裁撤悬镜司,你觉得梁帝是会认为这个皇子想要树立朝堂法度还是会以为这个皇子想要打压他这个君父的权利?同理,景禹插手赤焰军,你觉得梁帝会认为他这个儿子是想巩固国防还是会认为他这个儿子要越过他这个君父直接掌控赤焰军? 

所以,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结果。景禹整肃朝纲,激浊扬清,用自己的心血建设着这个国家。可事情在梁帝的眼里却成了他这个儿子把控朝堂,收买人心,用他的手段一步步的攫取自己的权利和皇位。于是一个万众敬仰的皇子就变成了一个脱离掌控居心叵测的逆子。而这个逆子还仗着自己手中的势力越发的嚣张起来了。越来越不把我这个 老子 放在眼里了。换句话说,梁帝的认知就是这样的,这个皇长子现在已经不被自己掌控了,开始要和我争权了,早晚他会架空我取而代之。 

子不知父,儿子不了解父亲的心结,不知道父亲的阴暗多疑,凉薄寡情。总是以一颗纯真激荡的心行一些洒脱率性的事,从而一次次的触碰到父亲的心结,越来越招致父亲的猜忌。 

父不知子,父亲不了解儿子的内心,不理解儿子的阳光潇洒,坦荡纯真。总是以那心结深扎的心去衡量和评判儿子行事的目的。这时候夏江,越贵妃之流再吹吹风。所以最后父对子充满了猜忌。 

其实,平心而论,有些心结作为一个帝王是消除不了的,而景禹作为一个皇长子心性又着实简单了些。只能说梁帝不全错,景禹不全对。责任二八开吧。说的轻巧些,其实这不过是父子双方因为成长环境不同所产生的代沟罢了。只不过,因为是在皇家,因为是天底下最有权势威望的两个人的代沟,所以最终代沟的代价太过惨烈了。

七、赤焰逆案 

赤焰逆案,惨绝人寰。可是梁帝到底在这个案件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呢?起码我觉得,梁帝并不是这起惊天冤案的谋局之人。起码一开始梁帝是相信赤焰谋反的,只不过这种相信是出于本能的相信,而不是理性思考过后的相信。 

设想一下梁帝的心情,突然有一天,梁帝收到了两份奏报。第一,北境的赤焰军抗旨调动,目的不明。第二,赤焰军大将发来求救信,称主帅谋反,自己宁死不从被逼入绝境。当然,尽管求救信是伪造的,大军调动是为了抵抗突来的外敌。可是这些梁帝都不知道。在梁帝的脑子里,一时的惊恐加上长久的猜忌和忌惮让梁帝出于本能的相信,这次赤焰军这次真的谋反了。就好比一个人如果始终担心狼来了,那么你在他身边学两声狼叫,他也会认为狼来了。 

不过我感觉梁帝应该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渐渐明白过来了。最起码潜意识里他是明白过来的,只不过这种潜意识被他强行压抑起来了。他更愿意相信祁王谋反,赤焰附逆这一假象,并企图让假象永远压盖住真相,不论是在史书上还是在自己的心上!

那么梁帝是什么时候明白过来的呢?我觉得是在接到夏江和谢玉的奏报后。京城中,惊魂不安坐卧不定的梁帝突然接到了两份奏报。第一封是谢玉的,禀报七万赤焰叛军已经全数歼灭。第二份是夏江的,禀报发现了赤焰军与祁王的往来书信。梁帝不傻,他只不过因为一时惊恐失去了理性的判断,但一旦危机解除,心思安定下来有些事儿他就可以想明白。 

有这么谋反的吗?主君在京城,大军在边关,然后主君指挥大军从边关起兵谋反一路杀到京城。这反给谁谋呢?一旦发现异样直接在京城把主君控制住,这是谋反还是自杀?再说,赤焰军的谋反是不是太自信了些。7万军队搞逼宫政变没问题。搞边关起义然后一路杀向京城,这可不容易。天时上,当时国泰民安内政稳定没有谋反的大环境;地利上,赤焰军没有稳定的后方根基,人员辎重粮草都无法保证补给;人和上,重要将领的家属都在京城或是其他正统区,根本不可能全心应战。有这么造反的吗?尤其造反首领还是素来善谋略的祁王和林燮? 

这些梁帝稍稍一想就能想明白,但想明白了又能如何呢。如果这之前,梁帝还可以有收手的余地,但现在已经没有了。总不能和全天下说,对不起呀,赤焰没谋反,我一时冲动,还好还好也就错杀了7万多人和几个忠良,没事儿,我下次注意!这可能吗?更重要的是,如果之前父子俩还仅仅是猜忌和不和,那么这次可就是不可挽回的矛盾了。萧景禹那样性格的人怎么可能看到自己的七万兄弟被错杀而无动于衷,更别说这里还有自己的一些重要的亲人。所以梁帝别无选择,要么承认自己错了,可是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自己的权威大大的被贬损,而祁王的权威会此消彼涨的进一步提升。而祁王现在和自己的矛盾已经很激烈很激烈了,如此让他脱离自己的掌控无异于是自掘坟墓。要么将计就计,利用这个谋反的罪名彻底的钉死祁王,从此自己一劳永逸。很明显梁帝选择了后者。 

或许梁帝可能一开始没有打算真的打算杀死祁王,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可是两个因素让梁帝最后下定了决心。首先是那些上书直言的大臣,这些大臣明着是上述直言,可是在梁帝眼里就等于是在宣告,自己是祁王的支持者,一旦祁王和梁帝对立,自己会毫不犹豫的支持祁王。所以上书直言的大臣越多,职位越高就越是让梁帝不安心。因为这只会让他看到祁王对朝堂掌控力的强大与自己的不得民心。这就是为什么上书直言的人都没有得好,因为站在皇帝对立面的大臣永远也得不了好。另一个因素就是祁王自己的不低头了,一个在这种处境下都不会对君父低头服软的人,一旦掌权还不定怎么对自己呢。所以祁王的倔强只会提醒梁帝这个人与自己的结怨之深,只会让梁帝感到越来越不安。当这两个因素结合到一起,梁帝看到的就是一个深恨自己的皇子和一大群坚定支持者这些皇子的大臣。梁帝要是还不动彻底斩草除根的心思,那这个人也就不是梁帝了吧。

八、二次平衡 

春去冬来,赤焰的案子算是过去了,但梁帝的心结却不会这么轻易的过去。梁帝再一次看到了一家独大给自己的巨大威胁,相对的,也意识到了皇子朝臣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重要性。其实梁帝之前也不是不明白,只不过因为林乐瑶一事儿的失算使得他就是想搞相互平衡也搞不起来。毕竟谁能抗衡的住林言两家的势力呢?可这次不一样了,自己终于把林家斗倒了,言家也消停了。朝堂势力会彻底重建,而自己这一次从一开始就必须注重朝堂的平衡。绝对不能重蹈覆辙。 

而朝堂的平衡无外乎就是建立不同派系的政治势力,并让这些势力斗起来。而围绕皇位的争夺恰恰是建立派系并让他们对立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这些东西梁帝已经玩儿的很熟了,所以这些对梁帝并不难。 

先说太子,我想除了对越贵妃的宠爱和本身的序齿因素外,还有两个因素可能也是梁帝立景宣为太子的原因。一是他够弱二是他够蠢。越贵妃出身云南,而云南最大的势力是穆王府,而穆王府显然并不是越贵妃的支持者。所以看来景宣并没有强大的外力支持。此外,看看太子在书中的种种表现就能看出来,此人没什么能耐,最多就会一些‘你怎么可以这么和皇兄说话呢’这种以身份压人的本事和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伎俩。一个没有多少支持又没有多大能力的皇子,就算是太子又能翻出多大的浪来呢?而另一方面,被选中制衡太子的一方,梁帝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既然需要制衡太子,起码综合实力应该和太子差不多或是稍强一些,但又不能太强自己无法掌控。明显可以看出来誉王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被打造出来的。首先没有强大的外家和势力支持,此外这个人出身低但身份不低又有一颗争取好胜的心。头脑能力比太子强又刚好弥补了头衔上与太子的差距。简直平衡的不能再平衡了。 

所以渐渐的,在梁帝的有心主导下,朝堂的格局慢慢的向着他构想的方向发展,一切也渐渐平顺了下来。其实说实话,梁帝并不糊涂昏庸,也可以看出来一开始他还是能把党争控制在一个很好的范围内的。你想想,太子和誉王斗了这么多年,朝堂上都还能找出不少像沈追蔡铨蒙挚这样的 忠臣 纯臣。要说皇帝没有刻意的管控党争这是不公平的。只不过后来随着梁帝的渐渐老去,皇子们斗争水平的渐渐增长,以及许多事情随着时间惯性的慢慢发展,很多事情已经超出了梁帝的管控范围了。一方面梁帝的精力渐渐下降,就需要把越来越多的事情交给皇子做,从而皇子们也就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权利。另一方面,获得更多权利的皇子们之间不论是斗争的手段,斗争的范围势必会慢慢扩大。而因为斗争的扩张和深入,整个朝堂的政治生态也必然会慢慢的变化。所以到最后梁帝也是深深的无奈,因为他发现即便是他搞了平衡战术,可是这些政治势力还是在慢慢的脱离自己的掌控。而这也让梁帝惊心不已!

小番外1、武将的几大禁忌 

高级武将在古代是个很高危的职业,弄不好就容易满门被灭,要想善终起码有几条高压线是觉得不能触碰的。比如参与夺嫡,比如交好文臣,比如轻视君上。当然,我们的林燮同志比较霸气,一个人把武将的几大禁忌全触犯了个遍。 

1.参与夺嫡 

参与夺嫡是武将的一大禁忌。你支持的皇子和不皇帝一致,新老皇帝都会忌惮你,怕你拥兵自立逼宫夺权。你支持的皇子和皇帝一致,新老皇帝还是会忌惮你,怕你利用从龙之功尾大不掉。比如 周亚夫 ,因为支持 刘荣 威胁到了 刘彻 ,所以即便 平定七国之乱 功高盖世,但还是逃不过被景帝不容。要知道景帝还是一个比较宽厚的皇帝了。其实 小说 也多少暗示了这一点。当时贵族土地兼并成风,但梁帝却首推庆国公,而且处置的相当的不留情面,为什么?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再比如谢玉,不惜对夏冬出手得罪悬镜司也要隐瞒自己是太子的支持者,不是这个原因。一个掌管京城防卫的将领和太子走的这么近,谁知道哪天你们等的不耐烦了搞出个 玄武门政变 来。而且谢玉明显很明白这个道理,一方面他极力隐藏自己是太子支持者的事实,另一方面他又极力设计让梁帝相信誉王与蒙挚交好。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2.交好文臣 

将相和 ,同齐心,这种事情不是说没有。但是前提是在国家积弱内外交困的时候才能有。否则如果国泰民安的时候,你们将相和了,什么事儿你们一商量就办了,那还要皇上干什么呢。军权和政权,在皇权的行驶中,皇帝更希望的就军权和政权能够用来相互制衡,这样皇帝才能通过其中之一掌控另外一个。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军权同志文臣的人身来掌控政权,通过政权来控制军队的保障来掌控军权。武将交好文臣,这就等于变相架空皇权,你们一起心,相互给方便,皇帝就同时失去了对军权政权的掌控,那样的皇上就离被赶下台不远了。比如 夏言 ,忠心耿耿的内阁首辅,就因为 严嵩 构陷其结交 曾铣 ,最终被皇帝猜忌身首异处。 

3.轻视君上 

再好用的武器,也只能是武器,而且必须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否则就只能毁了。再强大再用兵如神再中流砥柱,如果你让皇上觉得逐渐掌控不住你了,那他就只能选择毁了你。因为他怕有一天这不被怕掌控的力量会对他不利。毁了你又怕你留有什么暗中的力量不被自己知道,那就只能把所有可能的都毁了。于是就有了所谓的灭门诛族。而让皇上觉得你轻视他,就是他觉得他渐渐掌控不了你的开始。手中的权利越大,战力越强,就越不能对皇帝不敬。甚至有时候一些地位远比你低的人可以干的事儿,你反而不能干了。打个比方,讨论政事儿,这时候有些品级不高的中层官员顶皇上两句,皇上可能不会觉得什么。因为他命都掌握在皇上手里,皇上不会对这样的人太在意。但越是重权在握的人反而越得小心,因为你的不同意给皇上的震撼和威胁要大很多。 

其实军权和皇权在古代一直是十分矛盾的存在着的。有宋一朝都没解决这个问题。在现代这种政治文明下,泰国,埃及这些国家还会有军事政变呢,还别说古代了。历朝历代,像岳飞、 周亚夫 、年羹尧这种死于军权皇权矛盾下的官员都有不少。与其说这是军人的悲哀,正义的蒙尘,不如说这是时代和文明的代价。而现实是,代价,总归是要有人来付的……

琅琊榜-苏哲/梅长苏/林殊

历史上的今天:

标签: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成航先森 www.capjsj.cn 原创,本文共11210个字
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s://www.capjsj.cn/lyb_ysxsscctlpl_kwldkdlm.html
已有 0 位"计工"发布了激烈的评论,还有N多人围观笑而不语评论
的头像
欢迎发表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疑问调皮伤心抠鼻黑线微笑可爱奸笑震惊吓到了撇嘴大兵忍不住笑笑狂骂狂怒噢?鼓掌酷⊙﹏⊙b汗鄙视大哭嘿嘿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官方微信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