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请同学们合理使用本资料。祝大家考个好成绩,请勿作弊!
每道题后的括号内标注的是该题在书中的页数。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P3):
(1)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间中实现具体化。
(2)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背景(P7):
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1)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2)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5)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因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P9):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背景(P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5、邓小平理论(P17):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6、“三个代表”(P17):
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将其写入党章。
7、科学发展观(P18):
胡锦涛总书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第十八大将其加入党章。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P18):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9、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24):
实事求是
10、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P27):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3)从实践中检验真理
1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P34):
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P38):
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13、新民主革命的动力(P3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P41):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1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P42):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6、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P44):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P46):
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P49):
(1)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
19、党在过渡时间的总路线:“一化三改”(P58)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P69):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P75):
(1)调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P92):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P96):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之一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101):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104):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2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P107):
基本纲领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7、社会主义的本质(P111):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P115):
第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第三,坚持科学发展。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步走”发展战略(P120):
第一步,1981-1990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1991-2000 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30、中国梦的思想内涵(P123):
核心内容:国富民强、民主振兴、人民幸福。
31、中国梦的时限途径(P125):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32、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P127)。
33、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P129):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是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3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35):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35、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P138)
3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P14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于市场的关系。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其基础性作用。
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P146):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8、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148):
一是共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主体地位;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9、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要使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P149)
40、毫不动摇地股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P149)
4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P15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2、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就其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P152):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意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4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P155)
继续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4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P157)
民主是政体和国体的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4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P15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6、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P16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气质。
4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63):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能够被全社会共同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
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条件。
4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P165):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9、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P165):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发展教育科学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50、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165):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5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169):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美好社会状态的一种描绘,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一般来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社会。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52、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P173):
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53、梳理生态文明理念(P174):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54、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P175):
(1)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5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P187):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6、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P198):
一、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57、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P203):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三、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历史上的今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s://www.capjsj.cn/2015mgqmkszdghbfzl.html